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 周 彤
观摩了朱海兵老师的《服装材料》一课,感触很多,写下自己的点滴意见,与同行共同探讨,想法可能不尽成熟,观点也未必正确,请教研员及各位同行斧正。
我觉得朱海兵老师的课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:
一.亲切的教态,生动的教学语言
在整节课上,朱老师教态平和、轻松、自然,脸上始终洋溢着淡淡的微笑,采用生动的日常口语化语言,语调抑扬顿挫。这些看似小节,其实反映了朱老师对二期课改理念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解。
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,初次与执教教师合作的教学班的学生,在朱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,很快就进入了一种积极的探究学习状态,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一直保持着这种积极的探究状态。
二.敏捷的课堂反应能力
在活动二“新型的服装材料”这一板块中,有一位学生在发言中提到,可以用老虎皮制作服装。朱老师马上针对这一发言,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“用老虎皮制作服装合适吗”,适时地进行了生态与环保的教育。
这体现了执教者敏捷的课堂反应能力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,也可以从中看出教师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。
三.课堂教学具有课外延伸性
在设计活动三“小小服装设计师”这一板块时,朱老师设计了课外拓展——“未来我们穿什么”。这一设计使整个探究活动并没有因为下课铃声的响起而戛然截止,而是将探究活动引向了更为广阔的课外空间。
从问题开始,到问题结束,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将不仅仅是这堂课的几个知识点,而是经历科学探究的一个完整过程。长此以往的引导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养成。
课堂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。对于这堂观摩课,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于改进:
一.部分教学目标、活动目标应予以调整
“活动一:比较棉布、羊毛、丝绸异同点”的活动目标1“知道服装材料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不断在进步的”,并未在该活动板块中很好的体现。
建议修改该板块引入部分的课件或者删除该活动目标。
二.课件制作
活动一引入部分的游戏,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服装材料的不同,有为使用课件而设置之嫌,建议结合上述第一点进行修改。
三.避免课堂随意性行为
在活动一的游戏结束以后,朱老师是这样提问的:“这两个变化是什么不同?”这样的提问指向性不明确。
这种随意性的行为应该在教学中尽量避免。
类似的行为还出现在活动一“讨论:棉布、羊毛、丝绸织物的相同特性”时,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个别发言,再小组讨论,随后再次个别发言。这与一般情况下,学生先组内讨论,在个别发言交流相比,课堂效率显得比较低。
在这堂教学观摩课之后,我在与部分教师的交流中,有这样一种杞人忧天式的想法:虽然朱老师是我区自然学科这一年龄段青年教师中不可多得的楚翘,但是由于近年来学校方面的原因,执教自然学科教学的时间大为减少,对教材的理解、熟悉程度似乎有所下降。这一状况虽一时无法改变,但希望朱老师能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和反思,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。
本文如有言语唐突之处,请海涵。